【一点考据】屠苏酒与中国神医样本。


有关“屠苏”二字的来历有很多说法,一说是一种药草,一说是抵御邪气之意,还有一说是割草的意思,引申为茅屋或草棚子(这个义项在古汉语中使用广泛,比如《宋书·索虏传》:“所住屠苏,为雷击,屠苏倒”)。


现代中药里没有屠苏草这种东西,历代屠苏酒的方子也没有屠苏草这一味药材。所以第一种的可能性不大。


第三种解释在古典文献中可以找到比较多的佐证。一段关于屠苏酒的著名传说出自《岁华纪丽》(唐代的风俗志),是这么说的:


屠苏酒起于晋,昔人有居草庵,每岁除夕,遗闾里,药一帖令囊浸井中。至元日取水置酒尊,合家饮之不病瘟疫。


意思是,有一个住在草棚子里的高人,每年除夕往井里放一个药囊,元日当天大家取水喝了,可以避免瘟疫。当然,没说这人是不是华佗。后面说,由于不知道这人叫什么,所以就以“割下来的茅草”——屠苏命名。


在汉代及以前,元日饮的不是屠苏酒,而是椒柏酒。椒令人耐老,柏令人仙寿,椒柏酒是一种长寿酒。这种酒与后来屠苏酒的喝法一样,从小到老,年幼先喝,年长后喝,有论者认为这是为了让小辈敬长辈,传递青春的活力。


从椒柏酒到屠苏酒,我们能看出仪式和风俗上明显的传承关系。但屠苏酒比椒柏酒更进一步:它首先是一个完整的药方。



————



最早的屠苏酒方子出自东晋《肘后方》,相传为葛洪所作。屠苏酒出自第八卷,推测是后人陈延之(也是晋代)加进去的。这个方子是这样的:


正朝屠苏酒法,令人不病温疫。

大黄五分,川椒五分,术,桂,各三分,桔梗四分,乌头一分,菝葜二分,七物细切,以绢囊贮之。十二月晦日正中时,悬置井中至泥,正晓拜庆前出之,正旦。取药置酒中,屠苏饮之,于东向,药置井中,能迎岁,可世无此病。此华佗法,武帝有方验中,从小至大。少随所堪,一人饮,一家无患,饮药三朝。


按照这个方子做出的屠苏酒有一定毒性。川乌和附子(乌头)都是剧毒中药,所以绝对不能乱喝;少量饮用则有杀虫、防疫作用,放药囊在井水里能起到杀菌消毒的效果,在瘟疫横行的古代,这是一种强大的守护力量。


这个方子非常有意思。除了做法,它还写明了三件事:


1、至少在当时,这个酒就被归到了华佗名下,并且“武帝有方验中”,曹操充当了检验药效的小白鼠。


2、屠苏酒起源于药,喝它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瘟疫。它的基本药材有八种:大黄、川椒、桔梗、桂心、白术、防风、乌头、菝葜,这个配方在宋代及以前的记载中保持一贯。所以陈元靓在《岁时广记》(南宋)中说,“其方用药八品,合而为剂,故亦名八神散。”也就是说,屠苏酒又叫八神散。


3、在东晋,屠苏酒的饮用已经和除夕联系在一起,而且是全家一个杯子,从小到老,年幼先喝,年长后喝。考虑到屠苏酒实际的防疫作用,这其实也是儒家礼学中的“亲有疾,药先尝”。而且这与椒柏酒的饮用方式完全一样,屠苏酒也有川椒,说明二者有一脉相承之处。


另外,推广屠苏酒,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功不可没。他的千金方是记载屠苏酒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;他自己的宅子就叫“屠苏屋”。


—————


华佗这个人,即使用中国古代神医的标准来评判,也是个标准的怪医。


他没留下什么著作,仅有的靠谱记载出自《三国志》。这个人非常能耍脾气,出身于士人却当了医生,觉得掉价,“意常自悔”。他治好了曹操的头风,曹操留他当自己的专属医师,他不干,想尽办法逃掉,后来自己也死在这上。


中国的神医故事有一个固定的模版,我称之为“预后应验”。基本模型是这样的:某人生了怪病,神医说你必须用XX方法,多长时间能好;或者说不能治,多长时间就死了。然后预言果然应验,此人在这个时间好了/死了。


从传说人物扁鹊,到民国的“京城四大名医”,中国人吹神医全是这个套路。


华佗也是。他是神奇的医学预言家,特别擅长外科(中医的传统弱项),还擅长搞麻醉剂,应该也非常毒舌。


在一个故事中,华佗发现某人的病必须大发一次脾气才能好,于是干收钱不治病,还写信骂了他一顿,让那人气得吐血,果然病就好了。


由于事迹过于神奇,加上他不寻常的名字和缺乏记载的身世,一度被陈寅恪先生认为可能是个印度人,他的名字来源于天竺语agada,意思是“药”。具体的论述请看《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》。


还有一说,说华佗是印度神明“伐佗”Vāta的化身(这个神在印度教里是孙悟空的原型,猴王哈努曼他爹)。后来还有日本学者说他是波斯人。


这些说法只是一家之言,但我们可以看到,华佗这个人出现在中国历史上,是多么不寻常的事情。


—————


你可能知道华佗是曹操杀的,但不是电视剧里那样杀的。


让我们还以《三国志》为蓝本。


曹操亲政后得了重病,想要留华佗当他的私人医生。华佗说,这个病难治,只有不断地维持着。于是,他借口收到家书,告假跑回老家去了。


回家之后,华佗推说自己的妻子生病,多次延长假期,曹操怎么劝都坚决不回去。曹操办事也够绝,真派人去看看他妻子是不是生了病。结果发现没生,一气之下把华佗抓回来严刑拷问。


荀彧为此向曹操求情。两人是这么说的:


荀彧请曰:“佗术实工,人命所县,宜含宥之。”太祖曰:“不忧,天下当无此鼠辈耶?”遂考竟佗,佗临死,出一卷书与狱吏,曰:“此可以活人。”吏畏法不受,佗亦不强,索火烧之。


网上能找到的古文翻译大部分把这里糊弄了过去。“考竟”,根据《释名》,就是刑讯致死的意思。


《释名》云:“狱死曰考竟,考得其情,竟其命于狱也。”


华佗死得太惨了。一个民间传说“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”——年纪将近百岁,相貌如同青年——的人,居然曹操被活活折磨致死。不知道屠苏酒看到这种事情,对人间多么失望。


《三国志》在后面有几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。一个是华佗临死前,将一本著作给了狱吏,说是能救命。狱吏不敢收,华佗就一把火将书烧了。


另一个是,华佗死后,曹操还不忿地说,这家伙就是为了显得自己能耐,所以才不给我彻底治好。但是当他最爱的儿子曹冲(字仓舒)生病,他开始后悔杀华佗了。


曹冲病死的时候年仅13岁。


—————


屠苏酒是什么时候开始式微的?


在宋明之间,它经历了一次配方改良,原本“八神散”的八种基本药材不再同时出现。


除夕饮屠苏的习俗一直活着。直到清中后期,《红楼梦》里面还说,过年的时候,“男东女西归坐,献屠苏酒、合欢汤、吉祥果”等等。满清皇室也采纳了这个习俗,一些《岁朝图》之类的作品可以提供佐证。


不过这种习俗在清代逐渐萎缩,随着现代医学防疫手段的兴起,南方百姓多改喝黄酒,不泡药。到了民国,有记载还按古礼喝屠苏酒的只有南京等少数地区,不久也逐渐消失。


除夕饮屠苏真正走向衰微,其实不过一两百年的事情。


中国近代经历了两波年俗的大改革,一波是清末民初,一波是建国以后。在大多数地区,传统封建大家庭拆解掉了,为其设计的很多年俗也随之消失。


喝屠苏酒的习俗死在第一波。当年轻人普遍开始反抗家庭,传统的序长幼而饮就失去了伦理意义,再加上西医大规模传入,人们对瘟疫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,味道并不美好的屠苏酒就不再有人饮用了。


但屠苏酒一时半会也消亡不了。一个是因为过年喝屠苏酒的习俗在日本还保留着,日本人称其为お屠蘇(おとそ),虽然做法不是中国式药酒,而是清酒的“生酒”(在有些地区会泡药材),但饮酒的礼仪与中国古代如出一辙。


另一个是屠苏酒的做法在中国的古籍上,有繁多且详细的记载,从较早的《肘后方》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到晚近的《本草纲目》,制法大多不难,你想在家里试制也不是不行。而且现在中国也有一些企业在商业生产。


这种看着自己逐渐衰弱下去,无能为力又死不了的感觉,实在是件极为痛苦的事情。

—————

 @明舒泓 来收货

评论(29)
热度(1013)
  1. 共44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一个老博士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