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点考据】葱烧海参的致富之路。


这是一个“在食品领域很难找出第二个”的致富励志故事。我们需要从食材讲起。


葱烧海参必须要用章丘大葱。章丘大葱是一种神特产,个头之大,有的甚至比我长得还高(不开玩笑),并且有独特的脆甜口感。之所以可以长得特别高,是因为需要种一年多,一边长一边在底下“培土”。


海参的来源则更为复杂。这种堪称奇怪的食材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,从宋代的首次食用记载,到明代《五杂俎》的“海参,辽东海滨有之,一名海男子,其状如男子势”等等(这里必须要吐槽!!!!!!!),中国人对海参的“药性”首先有了认识。


海参真正的佳肴化是在明中后期,《味水轩日记》已经将海参当作高级食材描述,作为士绅宴请的菜肴出现。同时期有大量关于烹饪、食用、馈赠海参的文献记载。


到了清代,吃海参之风更加繁盛,“海参席”成了官员宴请的标配之一。辽东温带水域产的有限的海参开始供不上了,中国人想到了从东南亚和日本进口。


一些数据显示,同治年间,中国每年从南洋进口的海参约15000担左右。考虑到当时普罗大众吃不起,可以推断,某些群体的海参消费能力是相当惊人的。


这样大规模的贸易也使水产贸易的行当迅速致富。雍正三年,清政府解除了南洋贸易禁令,规定厦门为唯一“通洋正口”。《厦门志》称这一时期南洋贸易繁盛,“舵水人等籍此为活者以万计”,海参是重要的货品之一。


葱烧海参老爹的祖上可能就是这一时期发家的。聪少肯定不需要壮阳


不过葱烧海参最好用的还是胶东半岛灰刺参,或者冷水的辽参,肉厚刺长,是北方人喜欢的样子。


至于这道菜能成为名菜,丰泽园饭庄功不可没。丰泽园是北京一个传奇饭店,故事之多,甚至被单田芳改编成了评书《栾蒲包与丰泽园》,讲栾蒲包这个人的父辈如何穷,他自己如何北漂,如何干尽各种杂役,最后以厨师身份从“八大楼”之一出走创业,建立丰泽园的故事。


现在丰泽园仍然开着,在珠市口那里,是一栋巨大的楼,个人觉得味道比较不适合现代人的口味。


丰泽园的葱烧海参传统上是甜口的,要炒糖色、鸡汤煨葱油,复杂的食材吊汤底。几十年前可能甚至比现在更甜,近些年改良加了蚝油,变得有些粤菜的味道。


2007年,丰泽园一道葱烧海参的年销售额高达一千万元,原料差点断货,所以引进了日本青森的日本刺参。看来聪少依旧很富。




*有关海参贸易的两篇文献:

1、认知、市场与贸易——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参贸易,冯立军(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).2014.12

2、戴一峰著,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  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,岳麓书社,2004.8,第426页


评论(11)
热度(287)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一个老博士 | Powered by LOFTER